大年初一那天,在甘南夏河县唯一的一家电影院,看了《热辣滚烫》,小小的电影厅,坐得满满的。
据说《热辣滚烫》是翻拍自《百元之恋》,甚至有人说是“逐帧翻拍”,之前没有看过《百元之恋》,以为是一个体育励志故事,还有点奇怪,体育励志故事,往往是套路故事,即便重起炉灶写一个,区别也不会太大,这样的故事还用得着翻拍吗?但是看了《热辣滚烫》之后,我大概知道了《百元之恋》是什么样,也知道了贾玲为什么会看上这个故事。之后我看了《百元之恋》,印证了我的猜测。
大概原作故事里最珍贵的,就是人生里那种歪七扭八,吞吞吐吐,欲言又止,让人不舒服的东西。当下的我们也不是写不出来这种东西,但是大家都觉得自己应当兴高采烈,不兴高采烈就是现在最大的不正确,写这样的东西就是自找不痛快。所以用一个日本的剧本作为由头,也是为了解决写这种东西的合法性,但最终呈现出来的《热辣滚烫》其实是近乎完全原创的。
《热辣滚烫》中,和《百元之恋》想同的部分,其实只有“颓丧的女人爱上拳击运动”这个线索,以及姐妹互殴,以及最后的拳击赛等等很少的部分,根本谈不上逐帧翻拍。一个电影里最重要的部分,是人物关系和细节,而《热辣滚烫》里的人物关系,是全新设计的,乐莹和父母,乐莹和妹妹,乐莹和表妹,乐莹和拳击教练昊坤的关系,都是经过全新设计的,细节完全原创,特别是学区房、表妹的电视节目等等,都是完全本土化的设计。而全部台词,也都是重新设计的,唯一接近重合的,大概就是最后那场拳击赛里,乐莹对对手的感谢吧。
贾玲一直在各种小品和喜剧里,扮演那种因为肥胖而获得了喜感的角色,懒惰、贪吃,对男的表示好感,就会把男的吓晕。《热辣滚烫》利用了她用过去二十年累积出来的这个形象,却又是对这个形象,和凭借这样的形象受到欢迎这样一种处境的嘲笑。二十年努力堆积出来的形象,本应用二十年去推翻,事实上轻轻一推就推倒了。故事要配合演员的人生去获取最微妙的那一层笑意,人生大于故事,这种东西就是巨大的原创了。
为什么电影里的所有人都认准了一个人去欺负,为什么所有的人都会默认贾玲适合她之前的角色,是因为我们一直就有这样一种推选机制,就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里,一帮人聚在风雪山庄里,推选一个人当凶手,这个人真的是凶手吗?还是因为这个人有了人生的某一个裂缝,比如穷,比如性格的乖戾,身世里的瑕疵,大家就推荐他作为凶手,至于证据,人们总是会自圆其说的。和2014年上映的《百元之恋》比起来,这种全网推选凶手或者公敌的可悲现实,更符合当下社会的现实。
甚至人物观念、故事高潮解决办法也发生了变化。《热辣滚烫》里没有歇斯底里,大吼大叫,直到最后贾玲还是那种受欺负的人的气声的语气,但她已经对人世间巨大的恶意,那种推选一个人当凶手的恶意,轻轻地推了一把。这是一个蝼蚁所能达到的自身的最伟大。相当于《圣经》里穷寡妇投出的两个小钱。而《百元之恋》里,拳击只是一个小小的波澜,没有对人的生命产生任何改变。
《热辣滚烫》根本不是《瘦身男女》那一类的故事,也不是体育励志电影,甚至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《百元之恋》的翻拍版。故事里的打拳也可以设计成别的东西,只不过打拳更有动作性,在视觉上比较外化。
最精妙细腻的那个场景,也是原创。乐莹在遭受重创后回家,一层层爬上楼,每到一层灯亮一次,她走过去,灯又灭了,最后整个楼只有她自己的屋子亮起了灯。而整个楼都在狂风暴雨之中,有飘摇之意。看完电影快十天了,这个场景依然萦绕心头挥之不去。
作家 韩松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