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热点 > 正文

甘肃残疾人传承非遗搭建就业平台带动更多村民创业

来源:中新网甘肃2023-12-11 15:23:24  阅读量:7685  

传承文化遗产 甘肃残疾人以匠心带动创业就业

甘肃残疾人传承非遗搭建就业平台带动更多村民创业

60岁的刘泉,左手缓缓转动着手中泥塑,右手轻轻雕刻,很快便完成了泥塑尾部纹理。他是甘肃省平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“泥塑”的第四代传承人,已经从事泥塑制作40多年,刚刚获得2023年甘肃省乡村工匠名师称号。

家住平凉市崆峒区的刘泉从小患有耳疾。小时候,他跟着父亲学习泥塑雕刻技术。长大后,他白天打工,晚上自己钻研泥塑制作工艺,遇到问题就虚心求教当地知名的泥塑大师。

经过长期潜心学习,刘泉对龙脊、凤脊等雕刻的技法有了心得,并开始独立构思、设计、制作。得益于当地政府为乡村文化遗产提供广阔展示舞台,他的多组泥塑作品先后荣获省、市、区级奖项。

不仅如此,在当地残联支持下,刘泉为残疾人搭建了就业平台,招收热爱泥塑手工艺的村民,带领周边10名残疾人和20多名村民创业。“只有掌握好手艺才能帮助残疾人稳定就业,重拾对生活的信心。”刘泉说。

从“崆峒工匠”“平凉市民间优秀文艺工作者”到中级泥塑艺术师、乡村工匠名师,刘泉获得的这些殊荣让他更加坚定传承乡村文化遗产。

不只刘泉,越来越多残疾人在残联等部门帮助下,自身取得进步,还用各自方式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,以匠心带动更多乡村残疾人和群众创业就业。

和刘泉一同获得甘肃省乡村工匠名师称号的潘小红,来自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。2岁时左手因严重烧伤致残,8岁放牧时不幸被落石砸中头部险些丧失语言功能,12岁父亲病逝不得不辍学,种种不幸,都没有打倒她。

从开店从事手工刺绣和刺绣装裱,到成立肃南县残疾人文创手工坊,从带领11名残疾姐妹成立肃南县画艺手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,到研发设计出500多个品种文创类产品,累计带动300余名残障人士、家庭妇女创业就业,潘小红始终热爱生活、执着事业。

“这些年我的成就,离不开政府与残联的关怀和帮助。”潘小红说,只有更努力才能回报社会给予的帮助。

甘肃省残疾人联合会教育就业处处长杨燕说,越来越多残疾人在创业就业中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,一方面得益于社会各界对残疾人职业发展的支持,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为残疾人提供全方位保障。

据了解,近年来甘肃省残联大力发展活跃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,投入资金547.5万元,筛选扶持130个以藏式木雕、麦积山艺术陶瓷、陇东剪纸艺术、敦煌“简牍驿”丝路文化等为主题的残疾人文化创意企业,联合妇联组织打造残疾人“美丽工坊”,创建8个全国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,充分发挥重点残疾人文化创意企业辐射带动作用。

甘肃省还推进“结对帮扶·爱心甘肃”工程建设,将15.88万困难重度残疾人纳入结对关爱范围,给予他们人文关怀,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。

声明: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,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投资有风险,需谨慎。

最近更新